文明5在线百科
文明和领袖
甘地

生卒:

1869-1948

头衔:

圣雄

文明:

甘地
印度领袖

游戏信息:

人口增长

城市数量导致的unhappiness不满加倍,citizen市民数量导致的unhappiness不满减半。

历史

莫罕达斯·甘地是活跃在20世纪初期到中期的一位印度爱国者,他领导印度人民反抗英国帝国主义对印度的统治并赢得独立。他首创了“非暴力不合作”主义,主张采取和平抗争的手段来反对暴政,在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中成交卓著。

早年经历

莫罕达斯·甘地出生于英国统治之下的印度。是一个小邦国(博尔班达)的首相之子,少年甘地并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他只是一位成绩中等,性格内向的普通学生。他在13岁时接受了一桩家人包办的婚姻,这是当时印度很普遍的做法。他显然不喜欢这一经历,并在后来将其称为“野蛮的童婚习俗”。

中学毕业后,甘地决定子承父业进入政界。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前往英国继续求学。他的父亲恰在此时去世,甘地的母亲并不希望他远离自己,只是在甘地承诺禁绝饮酒,肉食和美色后才同意其成行。他所处的种姓认为远洋旅行是不洁的行为,因此宣布将坚持远行的甘地除名。他在英国期间对这个国家的社会和人民有了充分的了解,这使他在后来的政治生涯中受益匪浅。1891年,甘地学成回国。他尝试在孟买开创事业但没有成功,不久便转往南非。

南非之旅

甘地在南非获得得了事业上的一定成功,但当地的种族隔离制度令他难以忍受。他在南非的二十年中,产生了对所有下层人民,而不仅对印度人民的利益的深切关注。在那里他开始完善自己的非暴力不抵抗主义哲学。他因对所谓“黑人法案”的抗议而多次入狱(该法案禁止任何有色人种在政府任职)。南非政府规定只有基督徒的婚姻才受法律保护,为此甘地组织了一次大型的非暴力抗议活动,最终使政府作出妥协。甘地就是在此时获得了“圣雄”的称号,这一词汇意味着智慧和仁爱。

回到印度

1915年,甘地返回印度。他因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却必须说英语而感到羞耻,并为此向世界大声疾呼;他斥责印度上层阶层的软骨病,敦促他们珍视和尊重印度广大人民的利益。

就这样,甘地开始了为英国统治下的祖国赢得自由而进行的长期努力。他在两方面采取措施——让压迫者感到羞愧,也让人民作出牺牲。此后的三十年间,甘地不知疲倦地鼓动人民加入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了一次又一次的罢工,一场又一场的游行,他自己也经历了长时间的绝食,无数次的殴打,成年累月的牢狱之灾。在对英格兰的历史性访问中,他赢得了大批英国劳动人民和中产阶级的支持,并使英国政府感到非常恼怒。虽然不断遭受挫折和伤害,他仍然坚持斗争。1946年,英国已因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筋疲力竭,财政面临破产,只得允许印度殖民地独立,但令甘地愤怒的是,英国人却同时将印度按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信仰不同分为两个国家。

印巴分治

国家的分裂导致宗教冲突不断爆发,在印度地区,大批穆斯林遭到屠杀,在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也面临同样命运。局势一片混乱。为此甘地再度宣布绝食,在暴力冲突平息之前不再进餐。令人惊异的是,他的绝食取得了效果:印度和巴基斯坦的人民不愿他们心目中的英雄死去,他们发出了无数声援信件,各方代表也纷纷承诺停止杀戳。在数百万人的呼吁下,他停止了绝食。但是在十二天后遇刺身亡。

历史评价

甘地被认为是人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被看作是一位充满勇气而又不知疲倦的伟大战士,为了正义和公理而战——不仅在南非,而且在印度。他同时也被看做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组织并开创了一条新的反抗世界强政的道路。正如马丁·路德·金曾经对他的评价:“耶稣给了我们目标,而圣雄甘地给予了我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