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在线百科
文明和领袖
印度

领袖:

特色单位:

特色建筑:

印度

历史

印度共和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和最大的民主国家。一个矛盾的国度,印度拥有大量财富和无尽贫困。它拥有高科技的城市和落后的村庄。你可以在这里找到美丽与污秽,希望与绝望。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然而印度又被认为是一个“新兴”市场。总之,印度是地球上最具吸引力的文明之一。

地理

印度国土成钻石状。北临喜马拉雅山,南部大片的平原突入印度洋,两边是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平原被一系列自西向东的奔腾河流一分为二,其多数河流在雨季泛滥成灾。

印度陆地面积大约127万平方英里,差不多是美国的三分之一;气候主要是热带亚热带气候,最北方是山地气候。

史前文化

考古学家在印度发掘出农业灌溉的证据,可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最早出现城镇的迹象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所谓的印度河文明繁荣了800年。一些专家相信印度河流域曾出现过疆域达50万平方英里,有着相对统一的语言和货币,拥有庞大贸易网络的帝国。

因为一些不明因素,该文明在公元前1800年左右崩溃;主要城市以及中央集权的痕迹全部湮灭。部分学者相信,这是环境退化引发的大范围饥荒所造成的,使得较多的城镇人口无法维持;其他学者则认为是外族入侵者大举迁入才是崩溃的主因。无论何种原因,后城镇时代仍持续了将近一千年。

早期吠陀时代

“吠陀初期”大约是公元前1500年至公元前800年。其名字来源于印度留存下来的最早的文字材料“吠陀经”,该经编写于这个时期的某个时点。已被发现的四大吠陀经文分别是:梨俱吠陀、沙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他婆吠陀。这些经文描写了“雅利安人”所从事的宗教神秘活动。雅利安人很可能是公元前2000年从欧洲迁徙到印度的一个民族。印度教亦发源于此时期。

吠陀初期伊始,多数人回归游牧生活,氏族则成为主要政治体。渐渐地,人群回到定居状态,氏族首领则演变成掌握政治、宗教包括军事的权力的国王。当税收出现后,国家变得富有和强大。

这个时期也见证了铁的广泛应用和城镇生活的回归,尤其是在恒河流域。印度文明再次崛起。

种姓制度

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吠陀经文,描写了形成印度种姓制度的神话基础,种姓制度亦在此时期产生。种姓是世袭的:人的出身决定其地位,且晋级是不可能的。

在此时期形成了印度文化里四大种姓:婆罗门,祭司阶级;刹帝利,军人和地主阶级;吠舍,商人和手工艺人;首陀罗,贱民。

种姓制度持续贯穿整个印度历史,尽管印度政府努力杜绝种姓制度,但仍残存于现代印度。

印度邦国的发展

大约公元前500年,印度有十多个小国,部分是君主制,其他更像是寡头政府。他们时常相互争战,以期扩大自己的势力。

除开内部纷争,这些印度小国也受到外部力量的威胁。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大帝侵入印度西北部,征服了旁遮普省。公元2世纪初,巴克特里亚(大夏)的希腊国王狄米提流斯,征服了印度西北部大部分地区,他的后代也统治了该地区一段时间。与此同时,被大汉帝国驱赶的中亚游牧部落入侵了印度东部。随着时间推移,入侵者要么被逐出要么被同化,却给印度历史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孔雀王朝

旃陀罗笈多(前340-前290),是孔雀帝国的始祖。作为伟大的军事政治领袖,他统一了印度次大陆大部分地区。他儿子阿育王(前304-前232)将帝国进一步扩张。阿育王继承了其父的征服国策很多年,但生涯晚期他接受了佛教,崇尚非暴力不杀生。他修建众多佛寺遍布印度,并在南亚地区大力传播佛教。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死后走向衰弱,公元前185年,婆罗门将军巽伽暗杀了孔雀王并掌握政权,建立了巽伽王朝。

宗教在印度

宗教一直是左右印度的力量。这片次大陆发源了三种主要宗教,而其他外来宗教也受这里的民众的青睐。

印度教是印度最主要的宗教。印度教的根源可追溯至吠陀时期,使之成为留存下来最古老的宗教。大约有10亿人信奉印度教,其中90%居住在印度。印度教疏于具体经书和神话故事,而更像是宗教传统和教旨的集成。作为一个非常开放的教制,印度教吸收了一神教、多神教、泛神教以及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达摩”(意为法)、“轮回”(意为生命的循环)、“业”(意为因果)、“瑜伽”(意为开悟之途径)等等都是印度教的重要理念。

佛教是对佛陀释迦牟尼(前563-前483)教义的信仰。佛教教导信徒通过习法、冥想和修行的途径以期跳出轮回到达极乐世界。佛教原先在印度传播缓慢,直到阿育王接受佛教,在印度各处兴建佛寺并向其他国家大力传播。随着时间流逝,佛教在印度逐渐被印度教(以及其后的伊斯兰教)所取代,到二十世纪则彻底消亡。令人高兴的是在现代印度,佛教有复苏的迹象。

耆那教教导信徒通过苦行和禁欲以达到精神上的最高境界,主张非暴力不杀生。耆那教发源于公元前9世纪,并流传至今,在印度约有4百万信徒而另有10万信徒遍布世界各地。

笈多王朝与后笈多王朝

笈多王朝在公元320年至540年统治印度北部和中部。一些学者称其为印度的“黄金时代”。在此期间,印度的文学、艺术、建筑以及哲学欣欣向荣。然而到5世纪中期,笈多帝国大部分地区被称作“白匈奴”(尚不清楚该族群是否同入侵东欧的匈人有关)的中亚入侵者肆虐。这个时期里,中亚留给印度深远影响。

随着笈多王朝的衰亡,印度见证了一系列小国家的兴衰,没有一个能达到笈多王朝的规模或实力。

穆斯林

公元7世纪,穆斯林开始侵扰印度沿海。但是,第一次实际意义上的军事入侵发生于12世纪末的北印度,由穆斯林突厥的伽尼色王朝苏丹马茂德发起,他征服了旁遮普地区并指挥了很多次对印度北部和中部的成功入侵。德里于1193年被征服,同时德里苏丹国建立。奴隶王朝(库特布沙希王朝,因其建国者是奴隶出身而得名)统治苏丹国,直到1290年由卡尔吉王朝所取代。卡尔吉王朝被图格鲁克王朝取代,然后又出现第四代王朝。朝代更迭持续到1526年,喀布尔的巴卑尔击败当时的统治者并建立莫卧儿王朝,莫卧儿王朝国祚延续了3个多世纪。

尽管穆斯林没有完全征服印度,但他们确实统治了这个国家的大多数地区。尽管个别穆斯林统治者多次试图强制他们皈依伊斯兰教,但大部分人口仍旧是印度教徒。随着时间的推移莫卧儿王朝衰落了,越来越多的受到阿富汗人、锡克教徒、印度教徒的攻击。最终其统治被英国人所终结。

欧洲人到来

第一个发现欧洲到印度航路的是葡萄牙探险家瓦斯科·达伽马,他经过9个多月的航行,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的卡利卡特。离开印度时,达伽马留下了一些人以开办贸易站,第一批在印度漫长海岸线上的欧洲贸易站。葡萄牙人很快用贸易和军舰贯彻了达伽马的成功,他们在印度和东非建立起战略据点,意图控制印度洋地区的贸易。坚固的葡萄牙船只可以轻松击败任何阿拉伯和印度的战舰,足以夺取他们的控制权。(印度人在海上的孱弱最终造成他们面对欧洲人的征服时的无助。)

葡萄牙维持着他们的贸易站直到16世纪,1589年这些据点被西班牙人夺取。由于西班牙人要集中他们的海军力量去保护他们在美洲新大陆的巨大利益,因而默许了荷兰人和英格兰人挑战他们在印度的支配地位。

到了17世纪,荷兰开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建立他们的贸易组织。他们对征服和传播宗教信仰毫无兴趣:他们只想要香料。他们大多数生意在东印度群岛(印度尼西亚),但他们在印度南部建立了一些贸易站(为了胡椒和豆蔻)。荷兰人成功主导了印度贸易许多年,挫败了其他欧洲国家对他们垄断权的妨碍。

在17世纪初期,英国曾试图挑战荷兰在东印度群岛的支配地位,希望得到一些香料贸易的份额。他们遭到荷兰海军果断的拒绝。在转而寻找其他容易下手的猎物时,他们攻击了葡萄牙在印度的势力。1612年击败葡萄牙后,他们从不满葡萄牙控制海路的莫卧儿王朝得到了一份满意的贸易条约。英国人与莫卧儿王朝和平贸易了70多年,直到1686年他们对莫卧儿不成功的进攻。吸取教训后,英国人与莫卧儿重归于好过了50年。

16世纪的法国人同样觊觎同印度的贸易关系。他们享受到了几年的成功,但是受发生在欧洲的事件影响(战争),他们遭到其他欧洲势力的攻击。他们的财富同英国人和荷兰人呈现此消彼长的关系。

英国的统治

1757年,莫卧儿帝国的孟加拉总督对英国东印度公司拒绝缴税感到愤怒,双方的军队发生了冲突。最终东印度公司军队胜利占领了孟加拉,这是英国人以“自由贸易”的名义所征服的第一个印度省份。到了18世纪,英国人利用印度的分裂而得以步步蚕食各印度王公、土邦的领土,扩大了它的统治。英国人用贿赂、威胁和军事手段扩张他们的势力,到了1850年他们已控制了南亚次大陆的绝大多数地区。

1857年印度人发起针对英国统治的起义。这场战争被称为“印度暴动”或“第一次印度独立战争”。在起义者享受最初的胜利时,英国调集大量军队来支援受围攻的公司武装;这些职业军人迅速击败了印度人。英国政府接管了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此后90年间印度一直是大英帝国政府最为珍视的“宝石”。

印度独立运动

在20世纪之交,印度独立运动受到因被禁止参政而越来越不满的印度知识分子的支持。英国在印度建立了高等学府,让印度人普遍以为当他们受到适当教育并完成必要的见习期后就可以接手政府的工作。这显然很快变为空洞的许诺,英国人自己把持着高位,并排斥最有前途的本地候选者,无论他们在大学表现如何的出色。英国人的这个政策是糟糕的,因为它制造出高学历、高不满的印度阶层。

1885年12月,73名代表集会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他们大多是律师、商人和地主。起初国大党要求印度和英国的政府职位候选人之间机会平等,减少印度向英国统治者上缴的金钱,同时结束英缅战争(主要由英国军官指挥的印度士兵作战)。到了20世纪之交,印度国大党开始要求自治。

同一时期,印度穆斯林担心他们的利益无法得到大多数是印度教徒的国大党的保证,于是他们创立了对应的组织,穆斯林联盟,穆斯林联盟和印度国大党一起合作是非常困难的,两个组织之间的分歧将最终为国家带来灾难性后果。

当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印度国大党积极支持了英国的作战。事实上,甘地本人在印度的村庄奔走说服人们加入英国军队。给予支持的前提是如果不主张自治地位甚至独立,英国将为回报印度的忠诚而作出政治让步。但在这件事上英国人的进展十分迟缓,无法满足印度人的期望,印度人的愤怒情绪继续增长。

甘地

1921年,圣雄甘地(1869-1948)担任了印度国大党的领袖。他倡导通过“非暴力不合作”(satyagraha,原意为“精神的力量”、“真理的力量”、“追求真理”等。)的形式实施抵抗。他领导群众集会、游行和抗议,包括1930年著名的“食盐进军”,他和上千名追随者朝大海行进去晒食盐以抗议英国对这种重要物资征税。他多次被捕,包括在1942年的两年劳役,期间他的妻子去世,而他染上了疟疾。他最终被释放,因为英国人担心他会死在狱中。

尽管甘地在印度和世界各地有巨大的声望,也无法弥合印度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日渐增长的分歧。当他致力于国家的独立时,宗教冲突把它分裂了。

有关甘地的详细事迹,请参看他的文明百科。

独立

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削弱以及无法应对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策略,1947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印度独立议案。议案承认了两个国家:印度教徒印度和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巴基斯坦被分为两部分,一部分在东边,另一部分在西边,相距1000英里,中间隔着印度领土。约1500万人口因印巴分治而流离失所:印度教徒从新建立的巴基斯坦逃往印度,穆斯林从印度逃往穆斯林的巴基斯坦。可能有一百万人口在动荡中丧生。

新生的国家相互公开敌对,数年间进行了多次战争。紧张局势多源于国界争端。1971年印度介入了一场东巴基斯坦的内战,这场战争使其脱离西巴基斯坦而独立成为孟加拉共和国。

现代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

历史上共同组成古印度的三个国家在20世纪末21世纪初走上了不同道路。孟加拉国是议会民主制国家,同时也是频繁受到洪水、飓风和饥荒的人口高密度国家;尽管如此,自70年代独立后,人民生活水平稳步增长。

巴基斯坦是世界上人口第六的国家,同时也是人口第二的穆斯林国家。当其经济在过去25年保持良好时,仍面临地缘问题的挑战。东面是老对手印度,一直同巴基斯坦存在领土争端,且双方最近都拥有了核武器。西面是阿富汗,到处充斥着利用巴基斯坦避难的塔利班恐怖分子和装备着世界上最精良武器的气势汹汹的美国大兵。假使巴基斯坦能同印度保持某种意义上的和平,而且能找出方法防止塔利班和美国从其内部将其分裂,那么巴基斯坦或许能有光明前景。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的国家,也是民主制度活跃的国家。印度喧闹嘈杂,经济强劲增长。印度不仅拥有首屈一指的科技基地和不亚于美国的教育体制,也拥有剑指巴基斯坦的大规模的军队和核武库。如果印度能解决同巴基斯坦的敌对问题,就能在下世纪稳步成为世界强国。

印度逸闻

印度电影产业,宝莱坞,每年出品的电影数量超过了美国、法国、意大利和中国。

印度是世界上唯一有牛权法的国家。

印度最长的火车站名是“温卡塔那拉西姆哈拉朱瓦利亚佩它”(Venkatanarasimharajuvariapeta)。

“咖喱”被英国人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香料的食物。但严格来讲,并不存在印度“咖喱”这么一种具体香料——这个词汇源自泰米尔语,原意为黑胡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