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在线百科
文明和领袖
日本

领袖:

特色单位:

日本

历史

日本列岛诞生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强烈碰撞。这是一片美丽而危险的土地,人们在火山和大海之间的狭长走廊上生存和繁衍。

地形和气候

日本是一个小国,陆地总面积约等于美国的蒙大拿州的大小。山地占全国的80%。日本是由四个主要岛屿北海道、本州、四国和九州,另加几十个较小的岛屿组成。这片陆地在地质上是年轻的,也就是说,山高而崎岖不平,河流狭窄而汹涌。日本有很多火山,有些还相当活跃。地震也不少见(据说还有核辐射导致的哥斯拉巨兽攻击……)。日本为季风气候——受季风干湿控制。冬季,冷湿空气从西伯利亚和日本海袭来,造成长时间的雨雪。夏季,其东部有来自太平洋的湿润空气。

史前时代

人们普遍认为,在2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来自大陆的移民通过几条曾经存在的连接日本和亚洲的陆桥渡过日本海进入日本。日本的史前历史所知甚少,很明显,在很早时候,他们就获得足够的海上船只并轻松且安全地来往于各岛屿之间,因为同性质的日本文化和语言均匀分布于整个日本岛链。(如果各岛屿相互孤立的话,就不会是这种情况。)

“先土器时代”之后是“绳文时代”,大约是公元前7500-250年。(术语“绳文”指把绳子按在陶坯上,使其留下具有一定艺术性纹路的陶器风格。)除了发明陶器,这个时代还经历了从打制石器到磨制石器的重要进步。绳文时代人们大都以狩猎和捕渔为生。

绳文时代之后是弥生时代,大约为公元前250年到公元250年。这种文化起源于九州,标志是弥生式陶器,农耕技术的发展,再加上懂得使用铁和青铜器。弥生文化还包括葬礼、灌溉和纺织织造。其技术和文化的进步,有些可能是自己研发,而其他则可能是在与中国和朝鲜的接触中获得。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优势,弥生文化才得以迅速蔓延全日本,取代了更原始的绳纹文化。

早期文字记载

现存最早关于日本的书面记载在中国的史籍中,可追溯到中国西汉时期。据记载,约公元50年时“倭奴国”派出使者来到东汉朝廷。“奴”是100多个国家的组成“倭”(日本)之一。中国史书记载,公元250年左右“卑弥呼女王”统治着由超过30个国家组成的联盟,首都在“邪马台”。没有人知道邪马台在哪,那个时期也没有日本自己的史料保存下来。

古坟时代(250-550)

由于日本的史料记录极少,其中一个很大的争论是日本是在何时及如何完成统一的。据了解,4世纪邪马台国消失,大和国出现。4世纪中期,日本就开始派出大军试图征服朝鲜半岛。这在当时需要强大的中央集权支持。

在大和国统治期间,农民开始使用铁器耕做,土地有了更高的产出,广泛种植大米,这种美味而富有营养的谷物,迅速成为日本烹饪的基石。这意味着可以用更少的人可产出更多的食物,使大和国有剩余劳动力去征战和修建陵墓。这段时期,日本从邻国进口大量的技术,其中最重要的可能是来自中国的书籍;除此之外还接受了中国的儒家思想。

5世纪时,大和国开始变得好战。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至今还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被国外势力侵略和征服的结果,而其他历史学家则认为大和国因为他们先进的军队和农耕技术而变得具有侵略性。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大和国的军队攻击了朝鲜南部,很明显是想占领那里新发现的铁矿。获得本土难以获得的战略资源,在接下去的几个世纪一直是日本对外政策的主导方向。

氏姓制

日本“氏姓制”也产生于这一时期。术语“姓”,可译为“家族”,而“氏”指的是贵族世袭头衔。在这个制度下人们生活在一个农业社会并成为一个家族的成员,每位成员都处在社会阶层中的某个位置。人们认为,要取得丰收就得付出对先祖和氏神适当的尊敬,因此祭祖是氏姓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大和国:儒家、佛教与法律

6世纪,随着国内外战事不利,大和国的地位和影响力逐渐下降。由于地方军阀夺取了大和族的政权。中央权力的丧失必然会导致更多的内乱,因为军阀不断地寻求填补权力的真空。

6世纪时佛教开始在日本流行,可能从朝鲜传入的。圣德太子是位佛教徒,在世纪之交掌握,他把和平与拯救作为他施政的理想和原则。有趣的是,中国的儒家思想也是在这个时候获得日本贵族的赏识。圣德太子似乎也把儒家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圣德太子执政时间为公元592-628年,期间大和国的实力和影响力得到短暂的复兴。

随着圣德的去世,日本朝廷陷入了混乱,强大的苏我氏为了获取权力而杀害了圣德的继承人。645年,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又推翻苏我氏并杀死了所有反对天皇的人。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在打败与他们为敌的势力后发起了政治改革,这场改革加强了中央集权并削弱地方军阀的势力。

差不多在同一时间,日本把他们的行政法规编成法典,他们也制定了刑事的和民事的法律。之后,他们又参考唐朝法典,根据需要进行修改,以适应日本的特殊需求。在日本的社会体系中,人被分为自由民和奴隶。奴隶不超过日本全部人口的10%,绝大多数从事农业。

这种的政治制度完整地延续了数百年,但到了10世纪,该制度中的结构缺陷开始削弱政府的权力。几个大家族把持了政府的重要职位,这几个家族用他们的权力把全国的财富聚敛到自己的府库中。税收越来越高,权力和财富的持续累积到中央贵族,他们是以贫穷的部族和农民为代价的。对中央政府的不满持续着,一个被称为“武士”的新贵族阶级开始逐渐出现。

武士的崛起

十世纪到十一世纪,武士作为一个新的主要阶级在日本崛起。在朝廷之外,武士阶级统治地方省份;在朝廷内部,武士阶级成为贵族的保镖和将军。到十一世纪末,武士首领平清盛凭借强大的实力和影响而升任“太政大臣”(首相),完全掌控了朝政。他的外孙于1180年登上皇位(安德天皇)。但平氏的统治并没有维持长久,1185年平氏被源氏在一场海战中摧毁。这场海战也终结了持续五年的战争——“源平合战”。

战争胜利后,源氏领袖源赖朝建立了“幕府”,幕府领袖(“征夷大将军”或简称将军)以天皇的名义统治日本。这种政体一直持续了700多年,才于1868年被废止。

在接下来的几个世纪里,权力转移到北条氏手中,这个家族在12世纪初曾被后鸟羽天皇击败,后来又重新获得实权。12世纪末,蒙古人几次试图入侵日本失败,这得益于两次台风在关键的时刻杀死了大量入侵者,日本称这两次台风为神风,认为“神风”是天神派来使他们免遭蛮族侵略的。

中央集权的崩溃

北条氏一直大权在握,直到1333年后醍醐天皇发动政变夺回政权。他在战争中得到了由大批贵族、武士和一些激进佛教僧侣组成的军队的帮助。后醍醐天皇的一些重要盟友对战后利益的分配不满,所以他们在1336年发动政变另立光明天皇,是为北朝。后醍醐天皇逃往吉野,是为南朝。在接下来的60年里,两个朝廷分别控制着日本的北部和南部。北天皇一直以来都是傀儡,实权掌握在足利尊氏建立的室町幕府手中。1391年,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最终重新统一了日本。

到14世纪,日本农民开始反抗地方军阀的压迫。三次大起义发生于1428、1429和1441年,后来几乎每年一次。1467年因幕府将军的继承权问题爆发了一场内战,这场战争大约持续了10年,许多大寺院被破坏,大批平民流离失所。虽然战争在1477年结束,但中央集权受到严重破坏,大多数地方军阀不再服从中央,一种新的地方军阀阶层“大名”诞生了。

战国时代

1338至1573年间的日本处于“战国时代”。在此期间战火连绵不断,将军和天皇都有名无实,大名们为了掌握霸权而彼此争斗。他们在各地兴建起无数城堡,日本武士对攻城战也越来越熟悉,特别是在欧洲商人都会他们如何制造火枪之后。

织田信长与日本统一

1549年,一位名叫织田信长的年轻贵族从他过世的父亲那里继承了一小块土地、一些金钱和少量家臣。在此后的十一年里,他击败所有对手并控制了整个尾张国。作为一位具备远见卓识的军事领袖,织田迅速引入了新式火枪,通过集中使用的战术有效地对付他的敌人。1562年,他与邻近的大名德川家康结为同盟(后者将在纷争中最终胜出结束战国时代)。

1568年,织田率军占领了日本历来的政治中心——京都。1573年他放逐了室町幕府的末代将军足利义昭,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他在1582年遇刺身亡前已经征服了半个日本。有关这位卓越领袖的详细生平请查看他的百科条目。

织田的继任者是他的部下,平民出身的丰臣秀吉。到1590年,丰臣秀吉统一了全日本。为了确立中央集权制度,他禁止平民携带武器并实行税制改革。他还强化了人身束缚,迫使农民留在乡村,工匠和商人留在城市。秀吉于1598年去世,德川家康取而代之。1603年,他成为新的幕府将军。

虽然日本的统一得益于从西方引入的武器,但是德川家康很快感到西方人将会对他的统治构成威胁。他(和他的继任者)禁止基督教在日本传播并几乎将所有西方人都驱逐出境,禁止除他的家臣以外的任何人使用火枪。在此后的数世纪里,日本顽固地坚持锁国政策,这也许使其避免了同许多亚洲邻国一样遭受欧洲殖民者的羞辱。

开放国门与明治维新

到了19世纪,荷兰是唯一能与日本开展贸易的欧洲国家,但他们的活动也受到很多限制。19世纪中叶,欧洲列强不断尝试与日本政府建立外交关系都未获成功。为了给商船和渔船寻求补给港口,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施加压力,派遣马休·佩里准将率领一支舰队于1853年抵达浦贺湾,外来的军事力量首次在平静的日本海岸展现,这一事件最终导致了德川幕府的垮台,权力重新回到天皇手中。

年轻的明治天皇在1867年即位后开始在日本推行激进的改革政策,试图使其军事和经济实力能与控制着海洋的西方列强比肩。这场“明治维新”取得了惊人的效果,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日本废除了封建制度,几乎完全消灭了武士阶层,并将土地所有权归还给农民。政府发起的工业化进程在很短的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19世纪晚期,日本开始参照欧洲模式实行宪法政治。

到了20世纪初,日本已经成为一个新兴力量——太平洋地区除美国之外最强大的国家——不幸的是其周边的国家尚未意识到这一点。

中日甲午战争

1894年,中国与日本为朝鲜的控制权爆发了一场战争(甲午战争)。日本轻松获胜,使朝鲜在名义上从中国独立出去,并把中国的辽东半岛、台湾岛、澎湖列岛等领土纳入自己的版图,还强迫中国签订不平等的贸易协定。西方列强出手干涉,要求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后来中国又将半岛上重要的军港租借给了俄国。这极大地激怒了日本。

日俄战争

在1900年的义和团运动中,中国民众群起反抗忙着在中国贩卖鸦片和掠夺资源的外国殖民者。西方列强和日本派出更多军队屠杀中国人民和占领中国领土。俄国在此时大举占领中国东北地区,日本认为这威胁到其在朝鲜和中国的利益。1904年,日本在未发警告的情况下对俄国舰队发动突然袭击(一个他们在未来对付其他麻痹大意的西方国家时还会使用的策略)。日本人成功打垮了俄国军队,证明他们有能力击败一个西方大国,这场胜利震惊了世界。

在与俄国缔结的和约中,日本确立了对朝鲜的控制权,并接收了俄国在中国东北的领地。老罗斯福总统因居中斡旋达成此项和约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当时诺贝尔委员会里可没有中国人和朝鲜人的发言权。)

日本帝国

受到先后战胜中国和西方的鼓舞,日本在东亚的力量迅速提升,强化了对朝鲜全境和中国部分领土的控制,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接管了德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利益。一战之后欧洲列强、美国和日本签订了一系列军事协定,试图在限制日本扩张的同时确保其独立地位。

20世纪30年代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上台的部分原因是经济大萧条导致国家面临困境。西方国家和中国的关税(以及反日运动)限制了日本出口创汇的能力,而日本需要外汇来进口食物以养活日益增长的人口。军国主义者认为只有通过武力才能打开外国市场。再加上对共产主义的恐惧和对文官政府的不满,日本军方不断寻求扩大权力。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方在私自在中国东北发动军事冒险,而日本政府无力加以阻止。

1932年5月15日,日本海军军官刺杀了日本首相犬养毅,1936年2月26日,日本陆军军官发动叛乱一度占领东京市中心,多名重要政府官员被杀。虽然叛乱迅速平息,但是显然军人的势力已经增长到了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年轻的裕仁天皇被认为是倾向和平的,但他在此种形势下选择了保持沉默以避免引火烧身。日本军部在事实上掌控着整个国家。

二战前夕

20世纪30年代,日本与苏联、英国和美国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苏联对日俄战争的失败耿耿于怀,也希望日本政府被推翻,成为和苏联一样的“工人天堂”。英国和美国则反对日本在中国和朝鲜的蛮横政策,担心日益强大的日本海军会威胁到他们在亚太地区的巨大利益。面对英美的压力,日本在1936年和1940年与德国和意大利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由于在西面受到德国的威胁,苏联为保证其东部边境的安全于1940年与日本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

1941年纳粹德国入侵苏联,日本出兵占领印度支那北部,试图切断英国支援中国政府抗日的供应线。美国对此的回应则是冻结日本在美资产,并对日本实施石油禁运。日本面临两种选择:同意美国的条件从印度支那甚至中国撤退,或是占领拥有丰富石油资源的荷属东印度群岛。美日两国政府间的谈判没有取得任何进展,最终日本政府决定选择战争。

二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时,日本的形势一片大好,对夏威夷珍珠港以及菲律宾的美国海军基地的偷袭获得惊人的成功。日本海军几乎将美国海军彻底赶出了太平洋,但是他们未能完成最后的致命一击。此后数年间,美国凭借雄厚的工业实力大量生产军舰、飞机、大炮和潜艇,数量远远超过他们在初期的损失。美国海军和陆军迅速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通过艰苦的缠斗逐步把顽抗的日军赶回了太平洋对岸。

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几乎将广岛和长崎两座城市完全摧毁,之后日本很快就投降了。

战后

战后的日本失去了它全部的海外领地。其本土被美国所占领,苏联则占领了其北方的一些岛屿(北方四岛的主权归属至今仍在争议当中)。

相对而言,美国的占领是比较良性的。美国强加给日本一部民主宪法,禁止日本拥有军队。美国还帮助(强迫)日本扫除了封建制的残余,实行了大范围的土地改革。美国还帮助日本迅速重建基础设施和货币体系。美国希望日本成为一个繁荣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以对抗在亚洲不断增长的共产主义力量。在这一点上,美国的成功远远超过其当初的预期。

今日日本

受益于战胜国强加给它的条款,日本可以把其他国家必须支出的军事费用转而投向其他更有利可图的领域。今天的日本确实成为一个繁荣的民主国家和经济强权。虽然在政界和商界的任人唯亲导致日本银行体系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崩溃,但从总体来说,战后的日本迅速崛起为一个经济强国。日本民众大都受到良好教育并且工作积极,科技发展突飞猛进。

随着美国在太平洋地区势力的削弱和其他地区性强权的崛起,日本开始小心翼翼地重建其军事力量。日本的国防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美国,但这种情况还会维持多久尚不得而知。

假设日本能与邻近的俄罗斯、中国和韩国保持良好关系——并假设朝鲜不会发生内乱——日本的未来将是光明的。

日本逸闻

日本大约有500万台“自动贩卖机”(jidohanbaiki)。平均每25人一台。

每年5月15日或16日在京都举行的葵祭,被认为是最古老的节日庆典。它起源于公元539年到571年钦明天皇统治时期。

连接神户和淡路岛的明石海峡大桥是当今世界最长的吊桥。1998年通车,中心跨度是6570英尺——大约是金门大桥的1.5倍,布鲁克林大桥的4倍。

世界上最早的小说是日本的《源氏物语》,为11世纪时一名宫廷女官紫式部所著。这本长篇(超过五十万字)小说围绕主人公光源氏的经历,描写了爱情、肉欲和宫廷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