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5在线百科
文明和领袖
拜占庭

领袖:

特色单位:

拜占庭

历史

存在逾千年之久的拜占庭帝国(塞爱维小提示:或称东罗马帝国,实际上“拜占庭帝国”是后世史家为强调其与罗马帝国的区别而生造的称谓),以传奇城市君士坦丁堡为核心,最初是作为强大的罗马帝国的东部权力中心发展起来的。尽管西罗马帝国因冲突而衰落,地处欧亚交通要道上的君士坦丁堡却得以繁荣,成为了地区主要的贸易中心。因得到了杰出的统治者们的鼓励,拜占庭帝国亦成为地中海东部伟大的文化发祥地;它的富足为艺术、建筑、科学以及音乐的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

地理与气候

在君士坦丁于公元330年来到这座城市之前,君士坦丁堡本来名为拜占庭,是一块建立于公元前七世纪的小型希腊殖民地。由于其战略性地位于博斯普鲁斯海峡沿岸,扼守连接黑海与地中海的唯一水路通道(经过马尔马拉海和爱琴海),此处注定成为理想的建设大型城市的地方。通过建设其举世闻名的城墙系统,再加上三面环水,君士坦丁堡构筑了一套几乎不可被攻破的防御体系。尽管帝国领土逐渐流失,君士坦丁堡的巧妙选址保证了拜占庭的繁荣。今天,这座城市以伊斯坦布尔为名,是一座拥有一千三百万人口的土耳其大都市。

在其闻名遐迩的都城之外,拜占庭帝国的辽阔领土涵盖了多样的地理特征。极盛时,帝国主要控制着环绕地中海的地区,为亚热带气候,夏季温暖湿润而冬季温和。

罗马帝国的危机

在公元首个千年初始的几个世纪中,罗马帝国持续征服着欧洲与地中海地区;帝国兼并新领土的速度太快,快过了罗马人在新领土上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的速度。罗马皇帝戴克里先看到了帝国,尤其是帝国东部,需要一场行政改革来加强经济的稳定性并巩固边疆地区的防御能力。约公元285年,戴克里先颁行了四帝共治制,将罗马帝国的统治权平分给四个统治者,设立了四座都城。东罗马的都城起先是在尼科米底亚(即今天土耳其的伊兹密特),而公元306年君士坦丁一世成为皇帝之后,将都城迁到了君士坦丁堡。

由四而二

拜占庭帝国的早期塑造,直接归功于罗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公元330年,他决定以拜占庭这座城市为基础来打造“第二个罗马”,即君士坦丁堡。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瓦解后,作为东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这一名称出自现代历史学家的创造)的首都,君士坦丁堡宣告与罗马分离,这一举动后来被证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得益于对关键商路的控制,拜占庭帝国所收获的财富保障了其社会的稳定,避免了许多使罗马不堪其扰的冲突与争端。在这一时期,作为一座遥远的新兴城市,君士坦丁堡免于受到那些在罗马蹂躏掠夺的野蛮人们的垂青。不过,拜占庭帝国还是没能逃过历史上最伟大的野蛮人——匈人阿提拉——的敏锐目光。匈人的袭扰与纷起的争端成了当时的拜占庭的大麻烦。假如阿提拉没有在453年死去,帝国的命运恐怕将会完全不同,因为有传言说,阿提拉本来打算在意大利的战事结束后就一劳永逸地彻底征服拜占庭。

同一时期,西罗马帝国不断遭受着经济上和军事上的纷争的折磨,最终在日益强大的日耳曼部落面前倒下了;此后,拜占庭帝国就将崛起,继承罗马的事业,成为世界舞台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查士丁尼的统治

查士丁尼王朝由查士丁一世皇帝于518年创建,之后不久,由查士丁尼一世于527年即位。查士丁尼在位期间,许多以前罗马丢失的行省被收复了,这使得查士丁尼王朝见证了拜占庭帝国的复兴。拜占庭将军贝利撒留,曾帮助查士丁尼镇压尼卡暴动,在帝国复兴期间针对汪达尔人和东哥特人的作战中,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

就在查士丁尼王朝期间,提奥多拉皇后在帝国内扮演了极具影响力的角色。作为查士丁尼一世的妻子和共同统治者,提奥多拉在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极具智慧而又深得查士丁尼信任的顾问的形象,而她又是拜占庭帝国妇女权利的首倡者。532年,因党派冲突而爆发了意在推翻查士丁尼统治的尼卡暴动,正是提奥多拉的慷慨陈词鼓励查士丁尼度过了难关。据传,正当查士丁尼准备逃离首都的时候,提奥多拉恳求他留下来,引用那句古老的格言劝他说:“紫袍是最美的裹尸布。”查士丁尼听取了提奥多拉的建议,派遣心腹将领贝利撒留镇压叛乱,为了保住他的权位而对聚集在大赛马场内的乱党展开了大屠杀。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前身,一座建于君士坦丁堡创立早期的基督教堂,亦是在尼卡暴动期间被毁掉了。人们今日所见的那座雄伟的建筑,是在查士丁尼和提奥多拉平息暴动后不久建造的。据说,由于使用的建筑材料是从帝国各处收集而来的,圣索菲亚大教堂集成了各种创新的建筑元素,并其因富丽堂皇的装饰和宏大的规格而被认为是拜占庭建筑的杰出代表。

拜占庭文化

贯穿于君士坦丁堡的整个历史,尤其是在查士丁尼统治时期,城市中的文化事业始终蓬勃发展。工匠们的劳作创造出了遍布全城的雄伟艺术品,既展现了希腊罗马的艺术传承,又表达了城市中基督教教条的无上权威。帝国境内的基督教艺术品和基督教符号在数个世纪中都受到了人们的尊崇,直到公元八世纪破坏偶像主义的兴起,对宗教符号的狂热推崇遭到了否定。引燃这场激烈运动的原因至今仍然众说纷纭,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破坏偶像主义使君士坦丁堡城内的许多伟大艺术品遭到了毁坏。

帝国的另一个广受瞩目的方面,就是拜占庭式的建筑风格。作为拜占庭艺术的体现,帝国境内的建筑都受到了宗教模式的浓重浸染。拜占庭在数学上的成就,既影响了其美学设计,又扩充了其工程能力,亦使其能够在君士坦丁堡建筑大量精美的大教堂。最著名的两项工程,圣索菲亚大教堂和名为地下水宫殿的巨型地下储水池,都是在查士丁尼一世统治期间建筑完成的。

后一千年的王朝

公元七世纪至九世纪期间,一些列的短命王朝统治着拜占庭帝国。七世纪,希拉克略王朝获取了了君士坦丁堡的统治权,开始与阿拉伯的倭马亚家族冲突不断。阿拉伯人节节前进,于674年围攻君士坦丁堡。虽然君士坦丁堡成功抵御了进攻,却进入了一段人口大幅削减的衰退时期。阿拉伯——拜占庭战争时代由此开启,基督教的拜占庭帝国陷入了与伊斯兰哈里发们的持续不断的战争,而后者控制有伊拉克和叙利亚的部分以及意大利南部的土地。这一系列的战争断断续续地延绵了四百多年,拜占庭帝国在这期间几经危难,直到867年马其顿王朝创立,帝国才又得以复兴。

马其顿王朝

马其顿王朝统治期间(867年-1057年),拜占庭帝国发展到了其历史最高点,不但从长达数世纪的衰退中恢复了过来,而且再一次进入了一个富足与文化扩张的时期。以巴希尔一世的统治为开端,经济繁荣与军事力量的双重发展给予帝国以强力支撑,使拜占庭人对阿拉伯人和保加利亚人取得了以一系列的关键性胜利,收复了在叙利亚和巴尔干地区的失地。

正是与保加利亚人的冲突,对拜占庭帝国的未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拜占庭——保加利亚战争的结果,至1018年,拜占庭人完全征服了保加利亚,并驯服了保加利亚人。最终,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之后,保加利亚人意外地成为了拜占庭的盟友。

第四次十字军东征

十字军,通常认为其是对于伊斯兰阿拉伯国家力量激增的直接反应,并且是在对拜占庭帝国对抗伊斯兰的努力给予帮助,尽管如此,其矛头所对准的,并非每次都是君士坦丁堡的敌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的目的,本来是要夺取穆斯林占领下的耶路撒冷,但进攻者却转向了君士坦丁堡,显然是因为记恨1054年拜占庭东正教会罗马天主教会的大分裂。1204年,君士坦丁堡被十字军攻陷;在法兰克人和威尼斯人的占领下,城市遭到了无情的洗劫。十字军捣毁了许多东正教的教堂和胜迹;据说,在听到十字军侮辱东正教教堂的方式后,身为这次十字军东征发起者的罗马教皇深感不安。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在拜占庭境内制造了社会的和政治的双重灾难;有人认为,这是导致拜占庭帝国于不到三百年后陷落于奥斯曼土耳其之手的直接原因。

流亡与光复

君士坦丁堡遭到十字军掠夺之后,拜占庭帝国的大部分领土被法兰克人和威尼斯人割占而成立了一个新国家,“拉丁帝国”。不过,南方区域中仍然存在有拜占庭反抗者,并且建立了两个继承拜占庭帝国的国家,尼西亚帝国和伊庇鲁斯专制侯国。正是尼西亚帝国联合了保加利亚人,最终于1261年从拉丁人手中夺回了君士坦丁堡,为拜占庭带来了短暂的复兴。

帝国的衰落

拜占庭帝国的衰落,就如它的另一半西罗马帝国一样,其过程长达数世纪之久。长期以来,历史学家们就拜占庭衰落的根源争论不休,从阿拉伯的早期征服,到拜占庭——阿拉伯战争,再到第四次十字军东征期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这一转捩点。无论如何,那些短暂的复兴时期尽管看上去很好,却总是有新的冲突接踵而至。

十四世纪,当拜占庭人正忙于内战之际,奥斯曼土耳其人接连战胜了威尼斯人和塞尔维亚人,最终向奄奄一息的拜占庭帝国摊了牌。据传,奥斯曼围城之际,拜占庭帝国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帕里奥洛格斯在城头作战的时候阵亡了。公元1453年,由默罕默德二世领导的奥斯曼土耳其成功地攻占了君士坦丁堡,既终结了拜占庭帝国,也熄灭了昔日伟大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抹余辉。

逸闻

“拜占庭”一词,本意是指某一状况极端复杂,超出了可被理解的限度,引申为某一状况复杂得不值得人们花费力气去试图理解。这一概念源自罗马帝国后期持续复杂化的官僚管理方案。

尽管名为“希腊火”,这种臭名昭著的火攻武器的主要使用者是拜占庭帝国,尤其是在拜占庭——阿拉伯战争期间,拜占庭海军将其用于对付阿拉伯舰队。

历史学家普罗科皮乌斯在其著作中记载道,查士丁尼大帝让僧侣们利用中空的拐杖将蚕卵从中国走私了出来,从而首次将丝绸织造业带进了罗马帝国。

四重唱组合“四小伙”的1953年单曲《伊斯坦布尔(而非君士坦丁堡)》,借用老歌《披罗戴翠》的旋律,调侃了土耳其人在征服这座城市后将其改名的原因。